Marketing Automation(以下簡稱 MA)在 8 的產品需求定位裡,是個偏實驗性質的新功能。目的是提供品牌用戶建立自動化行銷流程,如:在新客戶加入後,系統自動推播優惠訊息這樣的情境。但不幸的是,在開發完成後,發現了許多操作不便的問題。在原設計者已經離職的狀況下,就由我這個團隊唯一的設計師負責優化了,而這篇文章就是紀錄我如何從一頭霧水、測試研究、與 RD 討論、到完成改善的過程。
如前言,MA 此項目的第一版介面是由其他同仁負責設計,設計完成後便進入實際開發流程。但問題的起源就發生在上線前夕,兩位 QA 工程師測試完向產品組回報說:他們覺得流程特別不順暢,擔心造成用戶困擾,希望優化後再推出。當我看到介面並嘗試使用的時候,深刻的覺得概念很好,但在操作體驗的改善空間相當大。
首先,用易用性原則來檢視目前的介面,大致列出了幾個問題較大的地方,包括排版誤導、UI 設計與其他功能不一致、文案難以理解等等。
1. 同一個功能卻有兩種名稱
2. 按鈕文字完全無法理解
3. 不清楚卡片與卡片間的設定是否連動
4. icon 設計的像按鈕卻不能按
5. 重要資訊位置過於裡層
比較棘手的問題在於,功能已經開發好了,上級當然會想要越快上線越好,因此我決定安排一場易用性測試,除了能快速找出共同的問題點之外,我也能在不改動程式邏輯的前提下進行改善。希望測試結果能讓上級理解用戶真的會感到困難,進而說服最終決策者再多給團隊一些調整的時間。
將結果整理成報告後,與開發團隊分享我的發現。上級與開發團隊都被我列為說服對象(都是利害關係人的一員),畢竟實際上要做修改的不只我,也包括工程師們,越多人意識到客觀事實,才能夠調整心態,進而願意支持這件事。最後收到工程師 feedback,認為測試結果很實在,比起三不五時用:「我覺得用戶會...所以我要...(許願各種功能)」這種討論有說服力多了。👊
為了更瞭解行銷自動化於 Martech 生態的概念及應用方式、對用戶場景有更深的認識,我先從學習相關知識開始。
行銷自動化的概念早已行之有年,常見的應用如 email 自動行銷、電商購物車再行銷等等,目前市面上已經有為數眾多的數位軟體在幫助行銷人達到自動化目的。自動化行銷除了可以解決一些重複操作相同任務的問題,最重要的一環其實在收集行銷活動的客戶數據,並透過不斷地調整優化,幫助企業建立更完善精準的顧客資料庫,其餘成員也能將這些資料應用在工作上,而達成更長遠的導流新客戶、內容營運、培養死忠顧客等等目的。
分析用戶如何達成他的目標,過程中遇到什麼痛點
品牌行銷人員
1. 自動安排重複性高的工作
2. 刺激消費者轉化
3. 節省人力成本預算
1. 間隔固定天數發給新客戶
2. 每月發送給壽星
3. 每季或每年發送給快流失的客戶
相同的工作任務,每天或每個月都要重複做,想要更省時
市場定位為重要付費功能,我將起始位置改放在 Navigation 主項目中,增加曝光度。日後若有更多種自動工具的開發計畫,也能一併整合在此分類中。
手繪初步想法的草稿,提供簡易、中等、複雜的三款設計方案與開發人員討論可行性。流程編輯器 A 是改動幅度最大的,後端評估 99% 需要重新設計,B、C 則是根據易用性測試的結果,拿現有版本來優化,較節省時間。原本以為大家會選 B 或 C,但團隊認為設計藍圖 A 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很明確,雖然架構幾乎要翻掉重改,但能夠分階段達成,同時彈性非常高,日後能擴充更多場景的自動化應用。
(2021/Q2 後,調整了開發需求的優先順序,MA 的後續設計被往後延了)
設計中
日前在 2012/Q2 季報會議結束後,CEO 把所有的開發需求盤點一次,MA 固然重要,但因急迫性沒那麼高的緣故,而被往後延到 Q4、 或甚至下一個 Q1 都有可能。所以設計進度只能到 wireframe 階段就暫停了,後續的 Flow 跟 UI 要等來日再補完他們。工作到一半被喊停,大家心裡都覺得有點可惜,畢竟科技來自於人性,這概念真是個很方便的懶人需求。先把這段經驗整理成一篇記錄文章,真實呈現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麼說服利害關係人放棄體驗比較不好的舊版,使用新版設計,以及我如何發現問題、定義問題、並解決困難的過程。😃